四、学生——半日制授课,下午半天接受社区教育
德国的中小学进行全日制授课的学校很少,多数中学均是半日制授课。我们考察慕尼黑文化教育局了解到全慕尼黑中学都是半日制教育,当然部分家长也在试图推进全日制教育,但效果甚微。
半日制授课,学生上午8点进校,在校上6 节课,到中午13 点30 分放学回家,学业负担比中国的中学生轻松多了。此时我们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半天上学,其余时间干什么?”如果在家做坏事怎么办?一位德国的教育行政长官回答说:“下午半天,每个学生在家都有事做:①有一定数量的家庭作业需他们完成;②可以参加社区教育协会的各种活动,其中包括体育类---- 参加体育锻炼;艺术类---- 参加美术、音乐、戏曲等培训班。
这种协会是社会性的,学生参加需交一定的费用,每个学生只参加其中的一项,这样有利于他们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德国对人的素质的全面化培养是十分重视的。
五、课堂——小班制对话式的
立思辰留学360介绍,课堂教学,注重启发学生思维我们在听课与交流中了解到学生在校都没有固定的教室,一到了时间,教学楼里到处都是学生,背着书包向各个教室跑。走廊的墙上到处可见一排排挂钩,专门供学生挂书包用,有的学生就坐在地上休息。
走进教室,我们发现全是小班制授课,一般每个班的学生在25 人左右,最多不超过30 人。教学环境自由宽松,学生一边上课,一边吃口香糖,教师也不干涉。学生回答问题,可以站起来,也可以坐着讲,师生关系融洽,从未有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产生矛盾的情况。
课堂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学生成U 字形状环绕教师而坐,便于师生之间交流。课堂教学形式基本上是对话式,一节课的知识容量很小,教师十分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提出问题后,师生共同讨论,也有学生引经据典,相互争辩,双边活动频繁,气氛十分活跃。
学校校长介绍说,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思路,教会学生如何搜集资料,教育的立足点在于引导学生自发地研究问题,拓展思路。
此时我们几位校长又心存疑虑:“这样的基础教育,质量怎么能得到保证?”
经过考察了解,大家认识到,德国的教育质量观与我们中国不同,我们所要求的教学质量是指学生能够掌握浓厚、扎实的文化知识,并以考试分数来作为衡量标准;而德国的教学质量则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在于学生能否运用学过的知识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德国的中学生一般学习三种语言,除学好本国语言外,英语是必修课,另外在西武语和拉丁语中任选一门课。他们在中学阶段的学习比较轻松,这是国家为了青少年在长身体时自由发展,启发思维,而一旦进入大学阶段,要求将会非常严格,学术水平必须达到一定的层次,学生非下苦功不能完成其学业。
六、教师——入门难且要求高,收入高但工作苦
德国没有专门的师范学校来培养教师,进入教师队伍较为困难,但可选专门的师范学校或专业。师范专业的大学生也与其他学生一起上课,只不过所学的课程范围有所不同,有些专业课必须到专门的教室中去上。取得教师资格,必须通过两次国家考试,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后,向教育局提出申请,由教育局推荐到学校去补习2 年。
在这2 年中,第一年是听课改作业熟悉学校的运作情况,第二年才可以试着上课,同时还必须在教育局举办的学习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材教法等课程,补习期间的表现由学校打分,校长签字,但校长无权录用,满二年后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通过后由教育局决定是否录用,并成为国家公务员。 新教师由教育局聘请,分配到各个学校,工资由国家发放,到一定时期给予晋级。
校长的职责权利是管理学校,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给每个教师作鉴定,至于教师的调动、辞退和聘请等则是教育行政部门管的事。
教师很辛苦,工作量很大,决非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上午八时上班,中午一点半下班,只要工作半天,多舒服。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教师每周工作5 天,但平均周课时却达到23.5 节,几乎每天都要上5 节课。因为在德国中学里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十分民主,教师如果没有较高的水平,又不肯钻研业务,不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那么这样的教师是干不下去的。所以德国的教师即使在家中的半天里,也在不断地备课、查资料、批发作业,工作一点也不比我们中国教师轻松。